Join EAR Forum | Follow Eastern Art Report on Twitter | Follow the Editor on Twitter | Follow the Editor on Academia.edu

Lost Generation: Luo Zhenyu, Qing Loyalists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 Chinese Summary

Chinese summary of Lost Generation: Luo Zhenyu, Qing Loyalists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with thanks to the Editors of this volume Buy |:

失落的世代:羅振玉、清遺老與中國近代文化的形塑

楊佳玲  韋陀 Roderick Whitfield)編著

本 書旨在探討羅振玉以及清代遺老在近代中國文化的形塑裡所扮演的角色。羅振玉(1866~1940) 為清末民初人物,既在政壇扮演要角,也是知名的骨董收藏家、金石學家兼書畫商,在當時的出版界深具影響實力。就在當年帝國傾覆、共和顛躓的中國,羅振玉和 他週遭所謂的「遺老」朋友們建立起國故知識體系−−無論是殷墟甲骨與敦煌文書陸續出土的關鍵年代,或是新科技被應用在出版媒體的最初階段,或是中國傳統正 處於遭抨擊汙衊、被棄如敝屣的死亡蔭谷,羅振玉無不挺身而出,最終建立起難以抹滅的歷史地位。

但 是在一般的歷史記述中,羅振玉等遺老們都被描述成荒謬可笑的二度叛國者:第一次係指他們抗拒共和,愚忠於日薄西山的滿清政權;第二次則被目為日本走狗,在 滿洲國魁儡政權裏擔任要職。也因為這樣,許多歷史和藝術史學者直到今天仍將這些遺老的作品歸入傳統窠臼,而與現代風格截然兩分。事實上,我們透過這個計畫 發現,這些被鄙棄的遺老們所代表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建構竟是密不可分,其影響主要在中國,此外更對整個東亞藝術的概念形塑起了作用。

本 書所選輯的論文廣泛,從現代實務面如出版與收藏,或是布爾喬亞議題如建築、藝術史、思想史等著眼,檢視在各個領域所建立起的國族與政治認同,進而探索「傳 統」這個命題。本書分列八章,可分為三大主題:古物新觀、循環的知識體系,以及混沌的時代下遭污名化的清遺老。我們期待這本選輯可以拓展傳統學科在此領域 的界線──以往在探討二十世紀初中國史,處理羅振玉等遺老或其他「政治不正確」人物時,經常會落入通敵或抗戰二分法的陷阱;到了今天,我們應可衡量其處於 政權交疊、價值轉型之際,而重新給予其合理的歷史評價。基於這樣的態度,我們將重新檢視羅氏等遺老們所遭到污蔑的歷史(這塊領域在以往可能是政治禁忌), 嘗試在筆下重繪出文化背景脈絡,而非反映殘酷的政治現實而已。

編者簡介

楊 佳玲,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英國華威大學藝術史系碩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與考古系博士學位,德國海德堡大學訪問學者,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專 攻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曾任英國蘇塞克斯大學藝術史系助理教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與考古系中國藝術史助理教授,現任愛丁堡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並 受邀定期為倫敦大英博物館及皇家維多利亞博物館 (V & A) 講授中國藝術史課程。著有《舊瓶裝新酒−十九世紀時期任伯年的藝術》(倫敦東亞出版,2007),《畫夢上海−任伯年的筆墨世界》(台北典藏叢 書,2011),與韋陀、余輝合著《吳蓮伯博物館典藏書畫圖錄》(英國吳蓮伯博物館, 2011),為蓋蒂基金會 (Getty Foundation) 補助出版《翻譯與藝術季刊》(Art in Translation)的中國藝術史專刊客座編輯 (2013: 2)。

韋 陀教授 (Professor Roderick Whitfield),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University of London, SOAS) 藝術及考古系大衛德講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修業期間受教余鄭德坤與杜希德 (Denis Twitchett),隨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隨方聞與島田修二郎習中國美術史,完成博士論文「清明上河圖之研究」。1966年至1968年任劍橋大 學聖約翰學院研究員,1968年至1984年任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主任, 1984年至2001年榮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University of London, SOAS)藝術及考古系大衛得講座教授。目前擔任敦煌科學院院士,北京故宮博物院顧問院士。出版著作多種,如《趨古》(In Pursuit of Antiquity, Princeton, 1969)、《中亞藝術:大英博物館的史坦因收藏》(三巨冊,東京,1982~5)、《韓國重寶》(與 Roger Goepper 合編,大英博物館出版,1984)、《韓國藝術珍藏》(與朴英淑合編,漢城,1986)、《中國早期的玻璃器物》(東方陶瓷協會叢書,1987)、《千佛 洞》(大英博物館,1990)、《敦煌鳴沙石室》(倫敦織品與藝術,一1996)、《莫高窟》(加州蓋蒂基金會,2000),並與朴英淑合編《簡明韓國藝 術史》(倫敦勞倫思金,2002)以及《鄭敾(1676-1759)的真景山水畫》(Saffron Books, Saffron Korea Library Series 倫敦藏紅花韓國叢書,2005)、與楊佳玲、余輝合著《吳蓮伯博物館典藏書畫圖錄》(英國吳蓮伯博物館, 2011)。Buy this book | Browse digital edition of  Luo Zhenyu, Qing Loyalists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Join EAR Forum | Follow Eastern Art Report on Twitter | Follow the Editor on Twitter | Follow the Editor on Academia.edu
Share This